js金沙“红塔读书会”第三十四期活动顺利举行
2020-04-08 15:41:13
点击:
2020年4月4日,js金沙“红塔读书会”第三十四期活动通过线上的方式顺利举行,由彭红军老师主持。本期读书会继续讨论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中的内容,具体包括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第四章“差序格局”、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及第六章“家族”。本次主题发言人是刘曦、付瑶、欧阳兆星与苏薇同学,并分别由杨硕、普兴南、吴帮聪、杨改林作补充发言。

第一位发言人是刘曦同学。她分析的是《乡土中国》的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她将主题发言分为两部分,一是分析文章内容结构,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了谈对文字下乡的感受。她认为读《再论文字下乡》应当同《文字下乡》一节结合来看。她首先对《文字下乡》进行简单的回顾:从空间格局角度,文字是人与人相互交流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乡里的人都是在熟悉的小环境里长大的,生活在面对面的社群中,他们时常见面,通过语言进行交流,甚至会出现语言无法传达的情意。他们知根知底,生活方式趋于简单固化,无需文字,便可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交流。因此,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达情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而且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达的意是有限的。提倡文字下乡,就要考虑到乡土社会中的语言基础,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在之后,刘曦同学对《再论文字下乡》这一章内容结构进行剖析。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先生主要是从时间格局来论证文字下乡所必须了解的一些方面。首先从个人的今昔之隔说起,记忆是时间的桥梁,通过描写动物的记忆是一种生理上的记忆来与人类的记忆作对比,人的当前是整个的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积累,且人的学习是按已有方式的学习,这套已有的方式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经验的积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而文化得靠记忆。一切文化中词语是必须的,但是不一定要有文字。我们要发展记忆,因为我们生活中所需要,最终记忆是为了生活。对于乡土生活中没有意义的也就没必要去记,也就不需要过于复杂的文字去辅助日常的生活,因此说文字是不必要的。接着从社会的世代之隔谈起,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总是移动的,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同一片泥土上,这种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这一代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必定会从上一代那里得到很好的解答,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人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也就不需要过多的文字去记录。不论在空间还是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的发展形成,并不是人们愚蠢到不认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那个必要罢了。



第二位主题发言人是付瑶同学,她讲解的是《乡土中国》的第四章——差序格局。她将第四章分为三个部分来阅读。第一部分对“差序格局”这章的结构进行梳理,这章分为四层来理解。第一层主要是作者从“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中国人爱占公家便宜等现象引出中国人“私己”这一现象。第二层从社会结构来讨论私的问题。从中国的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国人对家、团体界限是模糊,这种同心圆结构是具有个别性、具有伸缩能力,是一种特殊的会随中心势力而变化的社会结构。而与西方的团体格局、团体界限清楚、注重权利意识的社会格局作对比。第三层从差序格局的中心来分析,费孝通先生由社会的基本特性差序来推导出中国行为的规范。第四层从差序格局的伸缩性来进行分析。由差序层次推出差序格局的伸缩能力。从中国的自我主义、以己为中心、无团体观念、群己界限具有相对性与西方的以个人主义为主、注重平等注重团体下的自己的权利、群己界限分明的社会观念进行对比。由于在差序格局中除己之外的界限不清,便解释得清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克己复礼”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恕之道了。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中西方的思想结构差异与差序格局的各关系进行分析。主要参考沈毅老师的《“差序格局”的不同阐释与再定位》一文。文中谈到了中西方思想结构的差异,具体而言:在西方个人主义中,自我权利的主张才是第一位,不妨碍他人、侵害他人的权利义务始终是第二位。也就是说权利观念突出的是自我的正中心地位,义务观念仅仅是对自我加以界定。中国社会儒家伦理关系建构性地突出利他性义务论理观念规范的优先性,以控制自我主张性的情感需求与工具需求。“义”将情包容于其中,而使得真实情感不轻易外露。义利在互相以利他利益为重的情况下常能达成某种和谐共存状态之融洽,从而促进差序格局从内圈向外圈发展。但同样也可能会由于某人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而导致义利分离,从而导致差序格局深度关系的紧张、衰退甚至是破裂。接下来分析的是差序格局的动态结构的情景化。由己——家——国不断外推的差序格局,即由己为中心的一组同心圆结构模式在这种由己外推的差序格局之中,所存在的不是内群体/外群体的分别,而是一种界限模糊,具有相当大的伸缩性与情境性的自己人/外人的划分在从己外推的任何一圈上,向内看是自己人,向外看则是外人。这样差序格局中的群己界限相当模糊。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私人关系所构成的人伦关系网络。人伦关系又以血缘关系最重其次是地缘关系。差序格局在行动层面体现了以儒家人伦为中心的人际实践,进而在结构层面上达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设计。儒家伦理中的差序是一种“亲亲尊尊”为核心然后逐步外推之人伦差序。而个体差序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个体所能支配及其所能影响的资源分配的数量和质量;二是个体是否舍得将这些资源施与众人。由己及人差序外推的过程本质上是舍利取义的过程,差序的收缩是得报的过程。越靠近差序的核心其相互的义务嵌入程度越深,彼此人情实施之得报的交往频率,资源数量越多,资源数量越好。

第三位主题发言人是欧阳兆星同学,她讲解的是《乡土中国》的第五章--系维着的私人道德。她从这章的整体内容进行分析。在“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这一章中,是在比较中西方的道德观念后展开的,在文章的开始作者说,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为了陪衬出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特点,后面作者开始讲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不同的道德观念,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一规定下的形式。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东西。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紧接着为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作者提到了西方的宗教观念。作者写道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在象征着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有着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人的公道。说到西方的宗教,那就不可能不提到耶稣。耶稣。是基督宗教里的核心人物,基督宗教认为他是旧约圣经中所预言的救世主,并且是三位一体中圣子的位格,常被称为拿撒勒人耶稣。《圣经》记载耶稣是神的儿子,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作者认可神的观念,并不认为这是无稽之谈,而是有力的象征,神是团体的代表,团体不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
接下来作者以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作为转折。引出了在以自己作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人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是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那什么是仁呢?论语中对于仁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琢磨。在孔子的论述中并没有给出仁的确切含义。作者写道,但是当他积极的说明仁是什么的时候,他却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慈惠就能更好地使唤人。

第四位主题发言人是苏薇同学,她分析的是《乡土中国》中——家族这一章。她的发言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文本的解析,第二部分是对资料的补充介绍。第一部分她首先对“家族”这一章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中西方“家族”观念进行对比。“家族”两个字,由于平时我们身处在这个环境中,所以比较容易理解。这一章一开头作者就表明不管是差序格局还是团体格局都只是对社会结构的一种概括,并不是说西方社会完全没有差序格局,或者中国社会完全没有团体格局。这一章主要讲中国乡村的家庭组成,作者认为中国的家庭已经变成了一种家族,因为家族是单系亲属原则的,中国的家庭也是仅仅在父系方向发展。这里所说的父系指的是仅在父亲的家族这边发展,而对于母系(如舅舅,姨母等)就没有发展性。而这个家庭的可伸缩性是很强的,因为它承载了政治经济等责任,如果责任小,仅仅一对夫妇便可以负责,如果责任很大,那么兄弟叔伯都可以被包含进来。在西方家庭的主轴或者说家庭的核心是夫妇,但是在中国家庭的核心是纵向的,是父子,是婆媳。由于这种核心的构成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夫妇之间感情一般比较淡漠,他们更倾向于将自己处在同性同年龄集团中。其实这里也比较好理解,费孝通出版这本书时是1948年,所以那个年代父母之间结为夫妻多数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与现代的因为相互喜欢而组建家庭就形成鲜明对比,同时这也造成了中国人不喜欢将感情流于表面的性格。
之后她对“家族”这个概念进行更深层次的论述,对中西方的“家族”观念进行对比。“家族”所谓大小并不是在大小上,而是结构上。譬如有公婆儿媳的仅四人家庭在结构上是大于有许多同辈孩子的家庭的,两者之“大小”是因为所用原则不同。西洋家庭中夫妇是主角,子女成人后即离开这个团体。西方的父母从小给孩子灌输的思想就是:你成年了,就具有独立的能力,父母也就不再对你们负有责任。这一点也与少部分中国年轻人“啃老式”生存形成对比。所以夫妇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主要力量。而中国乡土社会中这一社群是根据需要“差序性”向外扩大,且是“单系”的扩大路线,即在父系方扩大(少数例外)(即古时中所称氏族,根据单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乡土社会中这一社群既可担负政治、经济、宗教等,又为了经营生育以外的其他事业而需加以扩大,而这些其他由其担负的功能和事业又是长期性的(至少不是临时的),因此作者在文中将最初的“扩大了的家庭”(大家庭)转变为了“小家族”,即包含这种“长期性”在内与“家庭”形成对照。因为它的主轴并非是夫妇(横向),而是纵向的,譬如父子。感情并非唯一的堡垒,而多了许多“事业”方面的联系。“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而求效率的同时也得有规矩,因为要讲“家法”。最后她总结到:所以乡土社会中的这种社群从根本上就区别于西方的这一社群。作者在文中所感乡下的“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即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中国人在情感上对比于西方的流于言表所呈现出来的“矜持和保留”,“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
第二部分是她对文章中提及的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的《美国人的性格》一书进行介绍。《美国人的性格》一书包括了《美国人的性格》《初访美国》《访美掠影》三部分内容,是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读书和考察及上世纪80年代重访美国的笔记和观感,着重对比了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美国人与欧洲人的区别,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分析了美国人的性格及这种性格在推动美国走向繁荣富强道路上的作用,有利于加强我们对我国和平崛起及东方文明的重建的思考。
补充发言人杨硕同学在对《文字下乡》中提到的一些现象进行思考后,用更浅显易懂的方式进行了分析补充。在《文字下乡》中写到了乡下人学习文字,但乡下人学不好。市里人便称乡下人“愚”。但城市人却将包谷认作麦子。可见“愚”是相对的。但随社会发展,文字也被须要了。从书信到传真,上面全是文字,可谓文字打破了空间的限制。而乡党所用的话语、语气、动作等便派不上用场,中国讲究伦常,一套君臣父子之类的。这被称为差序。他理解为“等级”。反过来讲,就是爱分等级了。必须文字下乡,沟通乡与市了。这也渐渐解决了集体与集体不熟识的情况,让一群人与一群人之间更加了解了。其次,中国讲究伦常,一套君臣父子之类的。这被称为差序。我理解为“等级”。反过来讲,就是爱分等级。就好像孔子所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一样。同时,这种分等级的爱常会导致忠孝两难全的境地里。当家母患疾,人却在京城里服侍皇帝。无奈叹一句自古忠孝两难全。还有像作者举的例子。甲骂别人贪污,结果等自己父亲贪污时便要庇护了。这便是一种差序。中国十分具有家族观念,而西方一般只以家庭为单位,即夫妇完成生育后与未成年子女为一个家庭,儿女长成就离开父母另建家庭。而中国儿女成人后也不离开父母生活,仍居家中,赡养老人,宜享天伦之乐。这一风俗使家族稳定,并使家庭增加了职能。就像我们清明节回老家扫墓一样,使得家族观念进一步加强,促进家人之间的情感,使家族稳定。
普兴南同学从中国社会的私己现象造成社会问题进行补充发言。她认为在《乡土中国》中费老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熟人社会”强调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浅程度,关系越亲密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员用来实现其实利目标,在这里责、权、利的界线较为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被侵犯,在公共事务中则容易发生论资排辈、任人唯亲、询私舞弊等。
吴帮聪同学从差序格局的“私”、文章的分析方法、中西社会结构格局进行补充发言。在她读了《乡土社会》后,她认为“差序格局”是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解剖中国传统社会,使用的是社会结构分析方法,这是社会学通用的方法。在费先生之前,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就曾用“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两个概念区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费先生为更准确地区分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提出了“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概念,其中“差序格局”尤可谓是费先生的独创,并被国际社会学界所接受。关于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区别,他打了个比方,西方社会以个人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是一捆柴,几根成一把,几把成一扎,几扎成一捆,条理清楚,成团体状态;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四章《差序格局》中作者开篇并没有提什么是“差序格局”,而是首先提出中国乡土社会的“私”。比如“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扫清自己门前雪的还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往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苏州人家后门常通一条河,听来是最美丽也没有了,文人笔墨里是中国的威尼斯,可是我想天下没有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什么东西都可以向这种出路本来不太畅通的小河沟里一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必有厕所。明知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却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为什么呢?——这种小河是公家的。每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谁看不惯,谁就得白服侍人,半声谢意都得不到。于是像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这里提到在乡土社会中对于公德心在人们的价值选择比重中并不大。对于传统的人来说,公共财产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概念他们似乎并不是很清楚,在他们眼里公共财产等于无主物大家都可以占便宜由,“为什么自己不多占点呢?
至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就更不清楚了,公德心在他们眼里就是简单的舍己为人的单纯个人品质问题。私心人人有,这很正常,但私不能完全占据自我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文章中还提到乡土社会是没有团体格局的,团体格局包涵着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强调自我支配的政治、伦理学说和社会哲学。实质上,是一种从个人至上出发,以个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世界观。这种理论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在道义上是平等的。而对于乡土社会来说他们有的是差序格局,自然他们就不会有个人主义,有的只是自我主义。以自我主义为本的私占据了他们的整个行事的思维逻辑,这就是为什么文章开篇要以私作为切入点而不是其他。
从所谓的忠君爱国到父慈子孝,再到三从四德。从未离开过私,理与情从来都是混淆的,甚至情凌驾于理之上。公与私也是如此。孔孟之道构建的私人差序格局社会每个人就像一个石头投入平静的湖,他们起的波澜是他们利益的联会点、影响点,每一圈代表身边人亲近程度,看似联系实则分离,当笼罩在这层关系的托盘没了,个人与个人就如同陌生人。这就是中国人常常感叹世态炎凉的缘故。民间常常用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作对比,民间常以礼尚往来为为人处世的准则之一,奇怪的是二者都是送礼为何差距在人们眼中如此之大,这真的只是礼对于主人来说的需要程度不同来决定礼品所代表的情意不同,那又为何会有“礼轻人意重”之说。其实这也和差序格局的思维方式有关,在传统的社交关系中,你会发现人际交流的目的是不单纯的,往往牵涉利益,人们一边感叹人心险恶难测,期望有一个单纯以感情为主,没有杂质的人际关系,一边在评价人际感情时又夹带着许多利益评判标准常常自我矛盾,这就是典型的情理不分。雪中送炭追求的是至真至纯的情,因为在他的价值评判标准里排除了其他冰冷的利益链条。在这里,你是一个有温度的人而不是用来衡量价值的交易商品,在这里你是永恒的、被需要、被在乎的,不会因为无用而被轻易抛弃,人有时是很脆弱,是需要被关怀和保护需要安全感。同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遇到两个很交好的朋友会因为一些小事常常闹的感情破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她们常常会因为一顿饭你不和我吃却和别人吃,却没告诉我而胡思乱想等原因而闹别扭,或者吵架不帮忙等等而闹的感情破裂。有些人或许很不解一顿饭的事为啥闹到交情上去,不和你吃饭或许是因为有事情忙忘了,为何总是以偏概全呢?如果事事如此计较不会累吗?这种情况不单单在女生之间有,在男女谈恋爱也会时常存在,我付出的感情是百分百,你作为接受者必须有所表示!不然你就是负心汉!可奈何每个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各种各样,有时常常鸡同鸭讲,并且在表达方式中他并没有考虑什么是情什么是理,故常常造成误会。这时你会说两个人常常在一起应该知道对方想要什么,而不会不知道,这就是人们常说“千金易买,知己难求”,一个以自我主义为价值观的人,他所思所想都是以己推人看事看物的角度,都是从自己出发又如何能理解他人,更不必说交心了。故他常常将真理与私情混淆,常常“强词夺理”“得理不饶人”,情和理混淆常常让场面变得幼稚而哭笑不得。以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平等自愿在差序格局中只是一个次要的选择,而不是主要的选择。而这种思维逻辑方式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强调合作共赢,互相分工配合,个体平等,团体意识,真理至上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差序格局因“私”衍生出自我的评判标准,自我的等级格局,以“私”为主思维逻辑影响着它自我的社群构建。在古代封建社会父子关系、君臣关系是可以相提并论的,政治与私人关系相互交织,个人情感与家族利益关系捆绑,人与人的信任建立在私情交易上,子不可告父,父可以左右他支配之下的任何人,亲人之间有尊卑等级。纲常伦理成为拴住一个个自由人的枷锁。平等自愿,公平公正,权利义务,个人与团体等等这些在传统被差序格局笼罩下的乡土社会是那么陌生又新奇。
现实社会遵循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人类因为有情和文明才让这个社会不至于那么冰冷血腥,但处处谈情义交情让公理偏离了自身的轨道,我们的生活也不会公道,因为失去公理和秩序的社会何谈公道。乡土社会因为它是封闭的环境,故他接受外来的新思想也常常落后而迟缓,有时它的固有思想往往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这需要开放与包容。乡土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婆媳问题,子女财产纠纷问题,老人赡养问题,重男轻女问题,婚丧嫁娶问题等等都与其息息相关,故“送法下乡”成为当前必要,改变其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习俗和固有的封建思想,陈旧的社会格局,使其早日参与现代化建设中来,成为当前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的必要举措。
最后一位补充发言人是杨改林同学,在她看来文字下乡其实是知识下乡,费先生说只有等到乡土性的基层变化了,文字才能下乡,知识正在我们的身边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乡下传播开来,比如农民种田需要农业的专业知识,如何挑选种子,何时播种最为适宜;大棚蔬菜的种植温度的调控,养殖家禽如何预防突发瘟疫等,这些都蕴藏着乡土文化。在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中已经把视线从乡下转移到了整个中国社会,西方人的团体意识象征着团体的神,这一点可以拿美国式教学作例,他们的课堂重视团队协作完成教学研究,这样不仅提高了员工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而在中国学习仅仅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埋头独自寒窗苦读,闭门造车,就连悬梁刺股也是个人的事,很少是靠合作取得成果。而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中西方的起跑线差太大,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中国一直是小农经济,一家一户个体经营,以己为中心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样的不利后果就是农民的自私性、落后性往往经不起自然的打击,生产无法自给,遭遇灾害还会面临流离失所的境地。从而决定了意识观念里的自私。费先生还说过,每个人周围都会形成一个个圈子,的确我们的圈子就是一个熟人社会,你会因为你的朋友而认识到新的朋友,圈子难免重叠,于是人际关系开始复杂化,现在比的就是谁的朋友多办事情就越方便,以致有人抱怨世态炎凉、“人情薄纸了”!
每位发言人结束后,彭老师都对几位发言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与补充。一方面认为读这几章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分析,特别是“差序格局”及“系维着的私人道德”两章中提到的“伦”及孔子对“仁”的解释,中西道德观念的不同要联系西方法律思想史与中国法律思想史进行思考把握。另一方面,彭老师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恕之爱与西方基督教的博爱对比后,比较了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最后,谈了家族的问题,在家族中,一个人的问题关乎整个家族的命运。无儿时家族的过继也是常见的做法,并且大小事务有族长依家规进行评判。而西方家族是界限分明的一个个家庭,家庭主要的职能首先是满足情感的需要,其次才是生育。其他的经济、保险、保障主要是社会来承担,与中国社会是完全不同的。再就是,我们可以从中西文化对公私的划分来更好地理解差序格局。
(供稿 付瑶 拼图 彭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