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 >
欢迎光临js金沙 js金沙
本站搜索:
js金沙“红塔读书会”第三十三期活动顺利举行
2020-04-03 12:54:17     点击:
       
        2020年3月28日,js金沙“红塔读书会”第三十三期活动通过线上的方式顺利举行,活动由彭红军老师主持。本期读书会讨论的内容是电影《为奴十二年》。本次主题发言人是荀敏瑞同学和赵伟婷同学,并分别由苏薇、张雅、范瑞丽、张迪、白龙丹、汤明松、程哲奥同学作补充发言,其余同学自由补充。
         本期读书会首先由主题发言人荀敏瑞同学发言,她从电影的背景和概要,奴隶主对黑人身体、精神上的伤害以及电影中“自由与救赎”主题三个部分展开讲述。第一部分,就电影的背景和概要而言,所罗门·诺瑟普是一位出生在19世纪初的非裔美国黑人,在美国纽约拥有自己的家庭。然而在1841年,所罗门却遭人绑架并被贩卖至奴隶制盛行的美国南方,经历了12年的非人磨难后才成功逃脱。在重获自由后,所罗门便开始根据自身真实经历创作小说《为奴十二年》,这部小说在发表后立即引发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在时隔百余年后,黑人导演史蒂夫将其改编成影,将一段关于黑奴的真实黑暗历史和对自由的执着追寻搬上银幕,焕发出震颤人心的力量。影片《为奴十二年》故事是讲述在美国唯一一次内战——南北战争的前夕,蓄奴严重的时期,所罗门被拐骗奴役的经历。影片开篇就展现了一批黑奴在种植园里被白人奴隶主安排砍藤条的场景。他们像货物一样被放到市场上,被白人主人随意挑选受尽非人的待遇。影片中也描述了白人商人是如何贩卖黑人的过程。所罗门在被拐卖之后,一夜之间由自由人变为了奴隶,尽管他百般不愿,但只能跟别的黑奴一起被放在黑奴市场上进行交易。商人把他们当成商品一样赤身裸体地展示、介绍,商人随意触摸、拍打他们的身体,小孩也任由操控,像动物一样听从指令表演,任顾客随意观察他们的身体、随意挑选买卖。买卖黑奴的这一幕毫无保留地揭露黑奴地位的卑贱、人权的丧失。黑奴的麻木听话、商人的冷漠、顾客熟练的砍价都透露出黑奴制度出现已久,在当时已被人们司空见惯。腐朽的黑奴制度不断迫害一批批年轻健壮的黑人,他们受尽屈辱,毫无人权,自以为高贵的白人奴隶主只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玩物,一个个健壮的年轻人很快耗尽了体力,过劳而死,可见奴隶制带给黑人的深重灾难。
         第二部分,奴隶主对黑人身体和精神上的残害,荀敏瑞同学将其分开讲述并分别列举了影片中典型的情节来一一呈现伤害之深。她说道,在身体的迫害上,影片中多处利用镜头语言直观地展现种植园主对黑人奴隶残暴地鞭打、践踏、性侵等镜头,有人可能认为这些残酷的画面表现得过于直观,让人难以接受,但影片不过是真实地再现事实而已。影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黑奴女孩帕西被主人鞭打的一段。导演利用了7分钟的长镜头展现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主人艾普斯此时充满了愤怒,把帕西衣服脱光绑在树上,恶狠狠地鞭打。帕西凄厉的惨叫,而女主人却在一旁煽风点火,直到艾普斯越来越疯狂地鞭打。在这一镜头中,人物的情绪层层递进,画面惊心动魄,不得不让人感叹黑人奴隶制的黑暗、残忍。艾普斯的凶恶残暴、女主人的冷酷无情、帕西的无辜弱小、所罗门的痛苦绝望,人性的复杂与扭曲都交织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主人的残忍暴戾,以及奴隶制的扭曲腐朽。在精神的伤害上,她说到,也许身体上的奴役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也被奴役,那才是对整个民族有毁灭性的影响。一个人是否“为奴”,不在于他的身体是否被束缚,而在于内心是否坚强独立。影片中所罗门由于得罪了心胸狭窄的奴隶主缇比斯而遭到报复,被他们用绳子吊在大树上的一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个炽热的下午,所罗门艰难地仅用脚趾支撑着自己命悬一线的身体,而其他黑奴在一旁若无其事地劳作,几个黑人小孩还在一旁嬉戏玩耍。有人认为这一幕有些许拖沓,而也许导演想要表达的并不是所罗门被绑在大树下的痛苦,而是让人们感受、思考在他受刑的时间流逝中,旁人对他的反应是如何。这一段情节利用镜头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涵意义,利用音乐与画面的有机结合,更加突显了人性冷漠无情的一面,甚至面对自己的黑人同胞受难也无动于衷。小孩的欢声笑语、嬉戏打闹更加隐喻了奴隶制对下一代的深重影响,他们也已把黑奴当成了工具,心底默认这种身份的悬殊。
          最后,荀敏瑞同学说到,她认为此影片所表现的主题是自由与救赎,进而继续分析到,所罗门在南部种植园每天饱受炼狱般的劳作,常常被主人虐待,受尽非人的待遇,但身心俱疲的他没有被长期的奴役折磨得麻木妥协,而是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寻找自由的曙光。他虽然与其他黑奴一样每天身心疲惫,但是他仍然在想尽办法重获自由。纵观整部影片,所罗门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共进行了五次自我救赎:第一次联合两名黑人奴隶共同反抗,不料其中一名被奴隶主所刺杀,另一名被其他奴隶主给带走了,第一次自我救赎以没有实施而落幕;第二次是所罗门请求福特帮助他,所罗门在遭受福特之前的奴隶主酷刑时,被福特所救下,他将自由的希望寄托在这位看起来很善良的奴隶主身上,并一再告诉福特自己是自由的黑人,但福特由于债务缠身,并没有理会所罗门的请求,这让所罗门的希望再一次落空;第三次是偷偷逃跑,所罗门在被卖到奴隶终结者的手里后,在单独为女主人购买日用品途中打算偷偷逃跑,但在途中遇到了因被逃跑而被绞死的同伴,逃跑计划再一次失败。但他始终都并未放弃自我救赎,虽然每天辛苦的工作已经让他疲惫不堪,但在每天夜晚时,他都会用树木做笔、桑葚作墨汁,悄悄找个无人的地方写求救信,但后来由于被白人发现,迫于自保只能将这些好不容易写好的信全部烧掉,这也是他第四次进行自我救赎,依然以失败落幕;第五次是在艾普斯与巴斯共同聊天时,所罗门一边摘棉花,一边听巴斯讲的话,在巴斯的话语中,所罗门得知他是对奴隶制制度持反对态度的。后来有意接近巴斯,向他详解讲述了自己的身份和经历的种种不幸,在获取到巴斯的同情之后,最后在巴斯向美国北方传递了信息,重获了自由。从情节中也可以看出他为了活下来隐藏起自己受过教育的头脑,表面上假意顺从,但他怀着一颗从不屈服的心,在绝境中不断寻求希望,渴望回到自己温暖的家。正如所罗门所说: “我不想要生存,我想要生活。”
        第二位主题发言人是赵伟婷同学,她从电影开头的一个情景入手对电影的大概情节进行讲述,并结合影片细节谈了自己的观点。她说到,电影开头,在一片一望无边的甘蔗地里一群黑奴正收割着甘蔗,他们的身份被确确实实的定义为“黑奴”,似乎接下来他们所面临的一切都是黑暗以及望不到边的痛苦深渊。
赵伟婷同学接着并解释这一场景的由来:这一切还要从1841年说起,所罗门是居住在纽约市的萨拉托加县的一位黑人自由民,他拥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偶然的机会所罗门认识了两位艺术家,那两位艺术家声称需要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来配合他们的演出,并且开出了很高的酬劳,所罗门欣然前往华盛顿与他们合作。不料那两个艺术家是黑奴贩卖者,他们将所罗门灌醉然后将他当成黑奴卖了。所罗门醒来的时候脑中断断续续的回放着昨晚的酒宴的场景,而此时却只有一扇射入一束阳光的小小的窗户的牢房以及自己身上厚重的枷锁。他努力的挣脱着,却毫不管用,那些枷锁不仅锁住了他的自由,而且也封锁了他对一切美好的幻想。此时进来了一个壮汉,拿着鞭子向鞭打动物一样残酷的打着所罗门,他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如陷入如此困境。他已不再是拥有自由身份的人,他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变。那一刻他成了一名为普莱特的黑奴。
普莱特踏上轮船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他痛苦的人生,在黑奴售卖商店里被白人雇主花1000美元买走,因为与一个白人发生冲突险些被吊死在树枝上,最后被雇主救了下来。这里有个细节,普莱特被吊在树上的时候没有人敢救他,这里用了一个长镜头的拍摄方法,这个场面持续了三分钟,在这三分钟里他奋力的用着自己的脚尖去触碰地面,而这三分钟又似乎是黑人在白人的世界中苟且活着的缩影,那是他活下去的信念,他不甘自己的人生就这样在被摧残中度过。一位女黑奴喂给他喝水后仓皇而逃,在这里没有人想给自己惹上麻烦而遭到白人雇主的毒打。几经周折,普莱特来到了被称为黑奴杀手的心狠手辣的白人埃普斯的家中。在这里他们需要采摘棉花,就好比现在做什么都要比业绩一样,只是如今生活中如果业绩不好只会被领导批评,而奴隶主每天计算黑奴们的工作量,摘棉花摘得少的就会遭到毒打。谈到这里时,赵伟婷同学由衷的发出感叹:我们同是人,为何他们的生活如此黑暗,为何那个时代如此冷漠?人权保护着我们,而对于那个时代的他们来说,人权不过是奢望……
        黑奴们的人格从来没有受到尊重,雇主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致而让黑奴们陪他跳舞,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把黑奴当作发泄的工具……说到黑人们在这里没有人格可言,赵伟婷同学利用一电影细节进行阐述——在纽约以自由民的身份生活着的小提琴演奏家所罗门他在演奏的时候端庄大方,有一种高贵气质,同时他也受人尊敬;而在沦为黑奴普莱特之后为了满足埃普斯的娱乐需求,他心不在焉的将小提琴架在腰间拉出长长的小提琴音。众所周知,小提琴是要架在肩和脖子上,由演奏者缓缓拉出声音,此时的普莱特弓腰驼背,没有以往的意气风发,这可能是他对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以及内心的那份高贵的信仰—音乐应该被尊重,演奏家也应该被尊重,而不是如此沦为玩物。其后,他在小提琴上刻下妻子与儿女的名字,那成了他的信念,他好好生活下去的信念。而在最后,他在调音的时候,琴弦断了……那一刻对于他来说该多么绝望,他最后砸毁了小提琴——那个与他曾经的生活最接近的东西。但幸好,阴霾总会过去,在一次修建房屋的时候,他结识了贝斯,一位崇尚自由且有良知的白人。他的故事令贝斯震惊,最后普莱特请求贝斯为他写一封信并寄给自己的友人,这次,普莱特赌上了所有。因为此前他遭到过农场监工的欺骗,不仅将他想逃跑的想法告诉了埃普斯,而且骗走了普莱特唯一的财产。在贝斯的帮助下,普莱特终于迎来了自由,他的好友帕克先生和来到田地里将他救出。他来到住所,与帕茜告别,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普莱特一样重返自由。帕茜摘棉花总是最厉害的,干活最刻苦,但她却被埃普斯鞭打到后背皮开肉绽。这个时候普莱特对埃普特说了一句话:“总有一天当正义的裁判来临的时候,你会为自己犯下的罪孽而受到惩罚。”这一次他不再退缩。在乘坐着帕克的马车离开那个黑暗之地的时候,镜头逐渐锁定在普莱特脸上,背景虚化,特写了他的表情,可能那时他心里百味杂陈,但不管怎么样,他终于离开了那个痛苦深渊。
         在被奴役的生活里,离别总是那么司空见惯,赵伟婷同学注意到,电影中,普莱特经历了两次送别。第一次是在轮船上,尸体丢入海中后,麻袋里的血迹在海洋的冲刷下散开,这名黑奴最终也会不知所踪。对于白人来说,他只是损失了自己财产的一部分,而黑人经历的痛苦真的会就这样石沉大海不被人提起吗?第二次是一位老黑奴在摘棉花的时候猝死,黑奴们一起为他唱了送别歌。“滚动吧,约旦河,滚动吧,主啊,我的灵魂会升入天堂,只要约旦河还在流动,有些人说约翰是施洗者,有些人说约翰是犹太人,但我说约翰是一名牧师,因为圣经上也是这么写着的,流动吧,约旦河,流动吧,主啊,我的灵魂会升入天堂,只要约旦河还在流动。”在整部影片中,普莱特只有在这个时候最动情,他的眼里饱含泪水。到这里赵伟婷同学还为大家查阅了歌词中的施洗约翰:施洗约翰在旷野工作,传悔改的洗礼,有很多人听了施洗约翰的道,要接受他悔改的洗礼,他指出他们的罪来。他不单是用严厉的话训诫人,使人明白己罪,过一个正当、圣洁的生活。当时的王希律做了一件不合理的事,施洗约翰不畏王权与自身的安危,勇敢指出王的罪,最后因王后设计报复,被砍下头颅而殉道。继而她说到,信仰是他们坚持下去的最大力量。面对这么多的压迫,普莱特没有变得麻木,他还是尽自己所能的去帮助别的黑奴。在获得自由民身份后,他参加了美国地下铁路运动(地下铁路运动是19世纪在美国的废奴者,把黑奴送到自由州、加拿大以及海外的秘密网络),最后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出版了小说《为奴十二年》,呼吁黑奴的自由。
         接下来赵伟婷同学从影片拍摄的方法上阐述了一个个令人潸然泪下的情节,在拍摄中,导演采用了大量长镜头,运用现实与回忆交替的手法,展现出人物心理随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衬托出人物悲惨的境遇,并配用深沉的色调,使影片充满沉重的悲凉,体现了19世纪美国黑人在奴隶制度下身不由己的凄惨命运。同时电影中也有很多一个人的场景,普莱特一个人在火堆旁削木枝用来制作笔,一个人在油灯下写信,在被骗后一个人绝望的烧掉能为自己带来自由的象征着他的希望的那封信。只有他一个人在经历着这些痛苦,这样的拍摄手法或许更能体现他当时的心境。在电影的最后,在帕克先生的陪伴下,所罗门终于推开了那一扇在他为奴期间日夜思念的温暖的家的门。12年他错过了儿女的成长,错过了女儿的婚礼,他对这个家庭充满亏欠,那一刻,目光交织,每一个人眼眶里含着眼泪,最后她们相拥在一起。女儿将小外孙抱到所罗门手里,并告诉他这个孩子的名字里跟随了他外公的名所罗门。时隔十二年他再次听到所罗门这个名字,是那么陌生又是那么温暖。
         结合此部电影,赵伟婷同学还为大家推荐了此类黑人题材的优秀影片,《被解救的姜戈》、《白宫管家》、《林肯》、获得奥斯卡奖项的《绿皮书》、《汤姆叔叔的小屋》等。《汤姆叔叔的小屋》讲述了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北方肯塔基州家场谢尔比家一名忠心维护主人利益的黑奴,大家都尊称他为汤姆叔叔。谢尔比在股票市场投机失败而破产,汤姆等十名黑奴卖给奴隶贩子利格里抵债。利格里将买来的黑奴乘船运回南方在船上一个得了不治之症的小女孩,特别喜欢汤姆叔叔唱歌,她就坚决请求她的父亲圣克莱尔买了汤姆叔叔。由于圣克莱尔主张解放黑奴,利格里等奴隶主对他恨之骨,遂下毒手将他暗害,汤姆叔叔重新落入贩子利格里手中,汤姆叔叔为解救不愿成为利格里玩物的女奴卡茜,被车撞成重伤。他在奄奄一息的时刻,终于悟出了只有斗争才会自由的真理,他敦促黑奴们尽快离开这人间地狱,于是,黑奴们砸开水闸,在白人的帮助下,与利格里展开斗争。这时汤姆叔叔躺在他的小屋里,眼看着利格里失败而去。他怀着自己黑人同胞能取得胜利,以及有许多白人都站在他们一边而无限欣慰地离开了人间。其中的一句话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第一瞥目光投向了那条像约旦的河流,在河的对岸是自由的迦南。黑奴们希望自己重生,希望自己能收到约翰的施洗。”
最后,赵伟婷同学总结其发言,人人生而平等,黑人和白人一样,每个个体都有权利在世界上大放异彩。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黑人出现在大荧幕前,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励志片《当幸福来敲门》,由李安导演,威尔·史密斯主演的全4k画质的《双子杀手》,著名黑人女歌手碧昂斯、蕾哈娜,还有漫威系列电影《黑豹》在非洲的瓦坎达,黑人们掌握了最精密的高科技技术,保卫祖国,同时《黑豹》也成就了漫威史上第一位黑人英雄。这一路上有太多支持着所罗门的东西:信仰、家庭、对自由的渴望、对奴隶主的憎恨、对奴隶制度的憎恨……有信仰的人无畏一切,信仰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超越性,信仰最终会通过人自身爆发出强大的力量,抵达光明的彼岸。而且历史不会被遗忘,作为后代人我们要铭记历史,只要心中有信仰,坚定信念,不管过程如何,最终我们终将会迎来光明。
主题发言结束后,几位补充发言同学一一进行了发言,阐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苏薇同学结合之前读的《美国平权运动史》为大家讲了以下几点:首先,她表示刚开始看《为奴十二年》的时候,有一种读《美国平权运动史》的感觉。讲述的都是在美国南部及边境发生的种族歧视——贩卖黑奴。《为奴十二年》这部电影是建立在美国19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黑奴走私猖獗的时期。那个年代的美国白人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而把黑人当做物品用于买卖,并称为把他们“黑鬼”。黑奴被贩卖到各种庄园:棉花种植庄园,甘蔗种植园等。影片就是以一群黑奴正在甘蔗地里干活,白人主人骑在马上挥舞着长鞭监督展开的。男主人公所罗门·诺瑟普为争取个人的自由与尊严,在炼狱般的农庄里苦苦奋斗了十二年,美国贩卖黑奴的邪恶贸易历史有400多年,男主奋斗的12年只不过是黑人地狱生活的一小部分,这12年正是400年的缩影,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在几百年里黑人为独立付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她还说到,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加之前不久读了《美国平权运动史》,就更是给她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黑人不能和白人做同一个公交车,黑人的孩子不可以和白人孩子就读一所学校,甚至连住所都不能在一起,很多地方都打上了:黑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语。不平等是人类发展的误区,也是人类历史上的污点,而最大的不平等就是贩卖黑奴的历史。美国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在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中写道:终于这样了!终于自由了!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了!这是多少黑人心中的渴望,用了400年,终于等到这一天!其次,苏薇同学分析了令她印象深刻的台词,一是在男主与另外两个黑奴在计划逃跑时其中一人说:黑奴天生就不会反抗。简单的一句话,却足以让人震撼,黑人居然自己给自己贴上了不会反抗的标签,还把这种行为说成“天生”那么理所当然。说到这里她不禁感慨到,那段历史中的白人是有多残酷,以至于大批的黑人都不敢反抗,只能甘愿当做商品,丧失人格自由。二是在男主与失去孩子的母亲争吵中,这位可怜的母亲说道:你只不过是一个价格贵一点的牲口。把人当做牲口,并且用价格来衡量正是那个时期美国黑奴贸易的典型特征。这些黑人甚至比不上白种主人家的一只狗,夜以继日的干活劳作,还经常被打得皮开肉绽。哪怕是像男主这样有才华,有能力的黑人,在白人的眼里也只不过是“看不见的人”。最后,苏薇同学推荐了一部与此相似的电影《卢旺达饭店》,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她说电影讲述的是同一个种族内部的互相残杀,两部电影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身体上的奴役永远无法改变一个人的心志,而心理上的奴役才是最可怕的影响最深远的危害。也许能与腐朽、罪恶的奴役行为相抗衡的只有人们坚强的内心与不灭的希望,就像影片所展示的那样,在绝境中怀着一颗自由的心,永不屈服。
张雅同学从两方面进行补充。一来张雅同学说到看完了《为奴十二年》她感觉整个人都是压抑的,处在如今社会的我实在难以想象这黑暗、残忍的时代。在电影中令其印象深刻的有两句台词:首先是在黑人贩子用船把他们运到南方的航行中,一个黑人被杀死了,男主人公和另外一个黑奴一起把尸体扔进了大海里。这时,那名黑奴说道:“真羡慕,太羡慕他了。”当听到这句话时她表示心里五味杂陈的,很不舒服。在想到底是多么残酷的压迫、伤害,竟然让他们觉得死远远比活着还要好。也许死让他觉得获得了自由,毕竟这迫害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还有心灵的创伤。还有一处是男主人公在劝说被迫与自己的孩子分离,不断哭泣的黑奴母亲,他说道:“我是为了生存!我不会自暴自弃!”。男主人公说得多么愤慨,甚至可以说是声嘶力竭地吼出去。在这里她总结到不论是身体的伤害还是心灵的伤害,都无法磨灭男主人公向往自由,他都不会放弃任何希望,他始终坚持着。接着张雅同学向大家介绍了电影导演及其具影响力的电影,影片的导演史蒂夫·麦奎因,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演员,他出演的角色都是“英雄人物”。1973年,他的电影《巴比龙》被誉为“影史上最伟大的逃狱电影”。影片讲述了职业扒手亨利被人陷害杀害一名皮条客,从而流放至大海环绕的法属圭亚那的监狱服刑,因为胸前有一处蝴蝶纹身,所以同窗狱友都叫他“巴比龙”。在踏入监狱的那一天开始,巴比龙就策划越狱,但越狱是需要用金钱去贿赂看守,同时购买逃跑船只的,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同时服刑的伪造专家,同时是百万富翁,用交易的方式获得其金钱资助,两人结成同盟,这是一部与《肖申克的救赎》相比肩的作品。然后张雅同学继续介绍了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末,小有成就的青年银行家安迪涉嫌杀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锒铛入狱。在这座名为肖申克的监狱内,希望似乎虚无缥缈,终身监禁的惩罚无疑注定了安迪接下来灰暗绝望的人生。未过多久,安迪尝试接近囚犯中颇有声望的瑞德,请求对方帮自己搞来小锤子。以此为契机,二人逐渐熟稔,安迪也仿佛在鱼龙混杂、罪恶横生、黑白混淆的牢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求生之道。他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帮助监狱管理层逃税、洗黑钱,同时凭借与瑞德的交往在犯人中间也渐渐受到礼遇。表面看来,他已如瑞德那样对那堵高墙从憎恨转变为处之泰然,但是对自由的渴望仍促使他朝着心中的希望和目标前进。而关于其罪行的真相,似乎更使这一切朝前推进了一步.......
       范瑞丽同学从四个方面进行补充:第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影片开头就是所罗门因为信任两个马戏团的人是邀请他一起演出,并付给他高昂报酬而沦为黑奴,后在摘棉花过程中遇到一个白人,所罗门把自己的积蓄全部给他,希望他帮忙寄信给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们,然而这个白人把一切告诉了庄园主,差点又要遭受庄园主的迫害。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人和人之间需要信任,但是要分时间地点要有限度,不可以一味信任别人,适度保持一点防备是对自己对家人安全的负责。第二,“好死不如赖活着”,通过影片让大家更清晰地理解这句话,不是有些人理解的盲目生活,无所求无所惧,而是心存希望,在夹缝中求生,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不放弃自己,不放弃希望,影片中所罗门就生动提现了这句话,他过着和其他黑奴一样的艰难日子,但是他没有放弃希望,一直在寻找在努力,最后他逃出了牢笼。第三,“环境影响人的思想”,影片中所罗门为什么没有和其他黑奴一样麻木,而他知道自己的权利,知道他应该拥有自由,就是因为以前他生活在一个有自由有权利的社会中,他体会过有自由有权利的生活,使得他知道反抗,知道为自己权利而斗争;那些黑奴为什么不知道反抗,大都是因为他们世世代代为奴,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为奴的环境里,他们默认自己就应该这样,就应该没有权利没有自由,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极其大的。  第四,范瑞丽同学反问大家“换个角色你真的愿意吗?”,有人说自己要是庄园主就好了,不用自己干活就可以过着奢侈的生活,可以真的回到那些的社会中,你真的会是庄园主而不是那些奴隶吗?你为什么就看见庄园主奢侈威风的生活而没有看见那些黑奴的艰辛与心酸呢?她说,我们要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平等的生活,要感激那些为我们今天拥有的权利自由而斗争甚至牺牲的人,我们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自由,在权利自由受到侵害时敢于斗争!
       张迪同学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补充,一方面,整体来看这部电影都是笼罩在“冷漠”的氛围下,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性的冷漠”,看完很压抑。张迪同学说到,无论是奴隶主还是奴隶,他们都是被时代所奴化的人。奴隶主他们都有着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思想,在这些奴隶主的心中,他们比黑奴高一等,甚至觉得这是上帝赋予他们的权利,“黑奴是他们的财产,不是他们的工人”就是规则,就是类似法律的存在。影片中会经常看到奴隶主叫黑奴为“黑鬼”,这是很刺耳的称呼,是一个带有严重歧视的称呼,一个抬高白人身份、贬低黑人身份的称呼,一个在我们希望种族平等世界不允许存在的称呼,却在这部影片中出现次数频繁。黑奴可以被奴隶主任由支配,他们侮辱女黑奴、鞭打没有完成摘棉不到规定数量的黑奴、吊打黑奴等行为时,没有一点怜悯之心,觉得理所当然,这难道不是奴隶主的冷漠吗?而黑奴们,用电影中的话来说就是他们是地地道道的黑奴,已经慢慢接受了比奴隶主低一等的思想,他们已经没有了反抗意识。当其他黑奴在眼前被奴隶主欺负,为了不惹祸上身,最好的态度就是漠视,慢慢习以为常,所以从他们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人性冷漠的一面。张迪同学说这让她想到了《美国平权运动史》中的一句话,“一些娱乐场所挂有这样的标牌‘黑人和狗不得入内’”,黑人仅仅是肤色的不一样,却是和狗一样的地位,读到这些的时候,就和看完这部电影的心情是一样的,心里很压抑,就会想是有多大的歧视,才会把人和狗相提并论。人人生而平等,不应该根据种族或者性别来区别对待别人。  第二方面,张迪同学告诉大家,影片中所罗门失去十二年的人身自由也不得不让人们反思一些东西。在座的每个人或者说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我们都是幸运的,我们没有被剥夺自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之分。在这次疫情防控期间,我们都在家居家隔离,也可以算是没有什么自由可言,这种相对的不自由我们都快受不了,想一下在黑奴贸易中的黑人或者就影片中的所罗门,他们都是绝对的不自由,他们又该如何呢?心中没有希望又该如何度过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所以,我们都要好好珍惜我们当下所获得的自由,因为这也是多少曾经没有自由的前辈们为我们争取而来的。珍惜生活,少一点抱怨,我们也许会更加幸福。
        白龙丹同学做了补充,她说在影片中有印第安人与黑奴一起用音乐交流的片段。这可能是暗示了,在美国被白人奴隶下的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他们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却能通过音乐来交流,在苦中作乐。影片结尾处,男主人公遇到了加拿大白人木匠巴斯,才真正代他报信,使他获得自由。巴斯是一个废奴主义者,他坚信黑人和白人是平等的,他相信法律会变而真理不会。在黑暗的时代中,巴斯这类人这就是时代的救赎与希望。只有更多人坚持真理,世界才会更公平。
       汤明松同学也做了一些补充发言,他说片中有几处描写所罗门为争取自由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第一,当所罗门发现自己被绑架并且被当成黑奴贩卖的第一反应是向眼前的人说明自己的真实情况,自由人的身份,然而被告知自己被改名为“普拉特”,一个从佐乔治亚州逃跑的奴隶。第二,当在福特先生的庄园中时,所罗门与福特先生相处融洽,并得到福特先生的赏识,在遭受木匠监工的残忍对待不得不离开前,所罗门向福特先生说明自己的身份,然而得到的却是无助的回应,福特先生说:我不能听你说这个、我有债要还、身不由己。第三,所罗门在糖料种植园工作时,糖料种植园主人很喜欢所罗门,还允许他在结婚周年纪念典礼上演奏提琴,并且还给了劳动报酬。回到艾普斯庄园以后,他想用这些钱让请两个白人寄一封信给他在纽约州的朋友,他们表面上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收了钱,背地里却告发了他。所罗门勉强的让艾普斯相信了他,最后他只能悄悄地烧掉这封信,他唯一的希望。所罗门在成为黑奴的十二年间,他一直都没有放弃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并且一直在寻找机会。发言结束,汤明松说了他的观影感受,奴隶主完全不把黑人当做人来看,甚至说,连东西都不如,黑人就好像是一个发泄的道具。黑人们遭受残酷的非人待遇时感到心痛,看着很善良的福特不拯救男主时感到失望,当一个人失去所有希望时候的那种痛苦,无法感受,主人公虽然获得自由,但是身后千千万万黑人还活在阴影之下。看完之后,仿佛这段历史让我更加深刻,奴隶制的长期存在,黑人被白人压迫以及女性的地位等等。生在中国的我们,还没有这样的体验,即使是面临一切困难,也要坚强的活着,哪怕是为了生存。
        程哲奥同学结合自己的观影体会,做了如下内容的补充:观看《为奴十二年》这部影片给人留下最深刻的体会应该是难受吧,难受这整个黑奴贩卖制度下的黑奴悲惨的生活所带来的。无论是原本拥有自由人身份,被欺骗拐卖而成为奴隶的所罗门,还是被有钱白人妻子卖掉的黑人母亲。对于大家来说他们的经历是那么不可思议和难以忍受,我们在生活中也许会因为很多事情气恼抱怨,可是与他们如同噩梦般的经历相比起来,我们面对生活或许太过矫情。电影通过描述所罗门被诱骗拐卖作为奴隶的十二年,来反映蓄奴制度在美国的影响。电影中的许多镜头都发人深省,比如被展出在人贩子家中的奴隶们,他们全身赤裸,供人们挑选。黑奴就是商店里的商品,可以随意买卖,完全没有人格与尊严。让人不禁会想,标榜着人权与自由的美国,竟然会把只是和他们肤色不一样的人当做商品,人人平等一言实在是荒谬可笑。在蓄奴制度保护下的美国,奴隶主们理所当然的压榨黑人的劳动力,理所当然的对他们进行血腥残酷的惩罚。我们在唏嘘感叹着奴隶主毫无人性的同时,我们是否想过,在法律制度的保护下,他们并没有法律意义上的错。所有被允许有奴隶的地方,奴隶主都压榨奴隶,奴隶都只能被压榨,那些一生作为奴隶的黑人,从来没有想过反抗,也没有支持他们反抗的条件。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在法律的规范下,被这样定格好久好久,就仿佛是电脑出厂所设置的程序那样。但所罗门是不同的,他曾经是个拥有自由身份的自由人,他知道所谓的平等自由为何物,也体会过,白人对他脱帽叫他先生这样的经历,所以他知道他所遭受是本不该存在的,就如同所罗门自己说——但凡这个世界上有公平或者正义存在,我都不应该在这儿。蓄奴制度在美国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以至于到现在,美国都还存在着白人和黑人的不平等。无论所罗门在为奴的十二年中经历过什么,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回家的希望,过程是何种艰辛,但是他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真的让人动容和钦佩,程哲奥同学说这也许就是这个角色给她带来思考的又一个地方,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不能轻易放弃,尽管我们不知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个先来。对于这部电影的另一个感触就是,妇女儿童,作为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当不公发生的时候,她们也是受害更深的那一部分人。父权家长制似乎是整个世界在某个历史阶段共同的形态,他们对妇女,对孩子,有着绝对的支配权。就像《为奴十二年》中被称为奴隶克星的奴隶主艾普斯,他不仅多次强奸黑人女奴帕西,还扭曲了对帕西的爱。帕西有一次出门,再回来时,艾普斯以为帕西是要逃走,而且固执的不听任何人的解释,毒打了帕西。艾普斯的夫人也是受到艾普斯支配的对象,虽然农场主夫人仿佛是高高在上的白人,享受着黑人的伺候,但是他只是艾普斯身边的附庸,农场主随时可以让她失去一切,对于这样不平等的家庭关系农场主夫人,无法宣泄自己的不满,只能将自己的不公全部发泄在黑人女奴帕西身上。小孩被迫与自己的母亲分离,取悦自己新的主人。小孩子和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不公,已经不仅仅囿于蓄奴制度下的黑人。我们赞同女权主义的某些观点,我们应当追求的是真正的男女平等,平等的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

        活动的最后,彭红军老师对几位发言人的发言做了点评和补充,一方面补充了美国蓄奴制度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等方面的背景知识,也补充了美国种族隔离制度产生及终结的前因后果;另一方面,彭老师对影片所涉及到的女权主义及基督教话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向大家推荐了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法律与革命》这两本法学名著,同时建议大家继续鉴赏与《为奴十二年》类似的电影作品:《撞车》、《绿皮书》和《卢旺达饭店》等等。
(供稿  荀敏瑞   拼图  彭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