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 >
欢迎光临js金沙 js金沙
2025年4月3日星期四16:28:28
本站搜索:
js金沙“红塔读书会”第三十一期活动顺利举行
2020-03-19 15:24:28     点击:
       
      在疫情防控之际,“停课不停学”的口号已经吹响,“红塔读书会”的学子们也不甘落后,2020年3月14日,js金沙“红塔读书会”第三十一期活动通过线上语音会议的方式顺利举行,活动由彭红军老师主持,本期读书会的阅读书籍是美国学者詹姆斯.A特罗斯特的《流行病与文化》,该著作想要强调的是文化、社会与疾病和死亡模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本次疫情相呼应,同时也可以培养同学们对于交叉学科学习的兴趣,主题发言人是陈林同学和陈子怡同学,并且由刘曦同学和毛煜欢同学作补充发言,其余同学自由发言。
       本期读书会首先由主题发言人陈林同学发言,她主要讲解的内容是为第一章,她对第一章的三节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也谈论了自己在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及如何书中所寻找的答案。在进入第一章的正题之前,她向大家介绍了本书的前言部分,作者介绍了本书的写作背景,并由前言部分引出了第一章要讨论三个主题,一是人类学家研究什么,二是流行病学家研究对象主要是什么,三是如何将流行病学与文化两者结合起来,文化如何干预的疾病预防等。这三个问题在第一章得到了相应的答案。
        对于本章第一节“疾病模式与文化模式”的话题,陈林同学引用了作者对文化内涵的定义:“文化是一张网,人就是悬置于自己编织的文化网络中的动物,文化是一套长期遵循某种规则而形成的行为模式。”并从生活经验方面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对文化的另一种诠释:“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简单来说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突破了许多人一看到“文化”一词,脑海里只浮想出“摸不到,看不见”的哲学类文化的想法。另外一方面,她还列举出了“职业病”的致病原因、各地饮食文化的差异、对于现在的人多病的看法,让同学们感受到文化的因地而异、与时俱进、文化作用的双重性,对疾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就如文中所说:“已经写入我们的基因图谱,而且也已经刻入我们的骨骼结构和肌肉组织中。”同时对于注释部分提到的此类文化模式同导言部分提及的交通模式之间的关系也做了自己的理解,她认为作者是将各个机动车驾驶员的行为看做是各种各样的文化,将这些行为导致的“交通堵塞”这一结局则看做是各类文化组成的文化模式。由此引出了“健康”文化和“腐朽”文化之分,提出“致病”影响人类健康的文化属于后者,而能够“治病”的文化则定属前者。
        在本章第二节部分,她分析的重点则是从想法表达落到了理论解释方面,其通过阅读具体章节内容,概括出以下三点:(1)流行病学主要倾向于统计和定量,关注点在国内;(2)医学人类学重视文本和定性,其和流行病学两者理论取向多样,对于两者应该既注重合作又强调各自贡献;(3)“社会”和“文化”两者对健康的影响,对流行病学的影响后者较突出,“社会流行病学”应作为补充选项,涉及疾病分类意义。另外,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陈林同学向我们提供了社会流行病学的专业解释及国内外对本学科的应用情况,社会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健康的社会分布和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的一门交叉学科,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国外已经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则仍处于初期和引入阶段,侧重于社会因素,对老年健康研究、艾滋病防治研究以及心理研究领域,尤其是对自杀研究,具有极大影响力。
        就本章的第三节“文化—流行病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而言,对于作者提出的“用一种文化方法解决生物医学所认定的一种病例—癫痫症、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一种‘文化特异综合症’—精神崩溃”的创新想法,她认为的确突破了用药物治疗癫痫症,通过调节情绪缓解精神崩溃的传统想法。在此基础上,陈林同学还向我们介绍了国内曾做过两项研究:(1)关于文化程度在中国男性吸烟行为发生过程中的群体效应及个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升高,男性吸烟率下降。同时,吸烟率在农村地区比较高,他们潜在患病,风险极大,极有可能给社会家庭及个人带来沉重负担;(2)关于文化程度与血压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越高,影响血压升高的有害因素就越少。通过这两项研究结果指出文化程度对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过程,它可能从健康知识,保健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甚至职业选择收入水平方面,给不同人群带来不同结果。
       在发言的结尾,陈林同学向大家推荐了自己感触至深的两部影视作品,让同处疫情期间的我们通过影视一起感受病毒的严重性,也感受人性的温暖。这两部电影分别是韩国电影《流感》和法国电影《传染病》,《流感》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群偷渡客来到韩国,但是整个集装箱内的偷渡客几乎全部死亡,就一人侥幸逃入城内,但此人身上携带致命流感病毒,一天时间病毒迅速蔓延,城市各个角落,许多人在不知不觉间被感染,进而将死亡的阴影引向周围所有人,黑暗的社会,人心显现,一个消防员和女医生共同踏上了寻找治疗病毒之路,结局是成功找出了治疗血清,拯救了世界。《传染病》这部电影讲述了一种靠着空气就能传播的致命病毒,世界各地的医疗组织争分夺秒研究病毒抗体的故事,这亦是由一只蝙蝠引起的悲剧。她还向我们分享了对这两部电影的感悟:“比病毒更可怕的是人性。能战胜病毒的也是人性。”表达了寒冬总会消逝,疫情终会过去,待到山花烂漫时,待到春暖花开时,便是祖国重获新生之时的殷切期盼。
       第二位主题发言人是陈子怡同学,她对第二章“人类学与流行病学综合研究法的起源”进行了介绍。其指出历史上每一次传染病的流行都可能对国家、城邦及其文明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雅典的大瘟疫席卷了整个城邦,直接导致四分之一的居民死亡。不过另一方面传染病也催生出现代公共卫生推动医学的进步,例如听诊器,显微镜,喉镜的出现和细菌学的发展以及临床医学的开发,这些都对人类医学影响深远。疾病社会史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医学史的另一个面目,疾病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难以置信的方式干预了人类文明的进程。14世纪四五十年代对于欧洲来说是一个极为悲惨的时期,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为黑死病的鼠疫夺走了欧洲总人口三分之一人的性命,薄伽丘的《十日谈》说过佛罗伦萨突然一下子就变成了人间地狱,由此可见流行病是多么的可怕,陈子怡同学认为要积极主动的改变对疾病单一的认识,通过探讨文化、信仰对疾病的影响,即信仰疗法和民俗疗法在疾病中的作用分析有助于提高医患治疗疾病和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另外一方面,她总结了自己阅读完《流行病与文化》前两章的一些感想。流行病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疾病的文本资料和统计数据回顾人类学和流行病之间的联系,从文化实践的角度诠释信仰和习俗对流行病所产生的影响。流行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的畏惧和逃避。只要团结一致,人类完全有能力抵御各类病毒风暴的侵袭。在讲解结束后,陈子怡同学还分享了自己对于“如何阅读”这一问题的想法:对于阅读她认为当你看一本书时首先要看目录了解这本书大体框架,然后带着问题去读,从阅读中找答案,要精读文章,不要囫囵吞枣,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学会利用网络或者请教老师等方法来解决。阅读是一种享受,从中你可以感受书中的世界,丰富自己的知识。
        主题发言人发言之后,两位补充发言人进行了发言,第一位补充发言人刘曦同学向同学分享了如下几点内容,
第一,如何读好一本书?她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读好一本书首先要看书的封面,看一下书的作者,然后去了解一些与作者有关的资料,再去发现一些作者的其他著名作品;其次,翻看目录,大致了解本书的内容是什么样的,带着自己疑惑与感兴趣的点去看;再次,读书过程中应该要标注一些内容,记下读书笔记,把自己不懂的点标注出来认真查找资料;最后,就自身经验来看,若是读一些学术性比较强、晦涩难懂的书,可以在看完一个章节之后去找一些名著小说阅读,放松一下自己的神经。
      第二,刘曦同学对作者、其作品及本书内容做了补充发言,其一,詹姆斯·A·特罗斯特是哈特福德大学三一学院人类学副教授,都市项目负责人,从事国际卫生工作,曾在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工作过,并经常应邀到世界各地巡回演讲。他与他人合作出版了西班牙文的《从健康探索到政策:艰难的转换》。其论文经常发表在《卫生、政策计划》、《神经学》、《人类学年度综论》、《文化、医学和精神病学》、《医学人类学季刊》,尤其是《社会科学和医学》等刊物上。特罗斯特教授曾出任世界卫生组织临时顾问,目前任职于世界卫生组织从研究到政策专门小组和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项目地区顾问组美洲组。其二,《流行病与文化》介绍了“文化流行病学”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人员描述人类健康、与不同的受众沟通并致力于健康水平的提高与疾病防范的方法;利用相关疾病的文本资料和统计数据回顾了人类学和流行病学之间迄今为止的密切合作;从文化实践的角度诠释了信仰、习俗和权势理论对流行病的检测、探源和实施干预等所产生的影响;深入分析了许多常见的疾病风险和流行病种类,揭示了若干未经核实的假说以及社会文化对疾病检测的影响,包括癫痫症和霍乱病例研究、“泰坦尼克号”乘客死亡率分析、母乳育婴和青少年吸烟等问题。
          第三,对几个名词进行的解释。人类学(Anthropology)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及行为的人的描述中。在19世纪以前,人类学这个词的用法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体质人类学,尤其是指对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医学人类学属于医学应用学科,由凯博文提出,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以病人对疾病的社会心理反应为重心,而不是以疾病本身为重心,主要关注生病行为,即病人对疾病的社会心理反应。
        第四,对部分原文的解读,例如“只要我们的工作焦点局限于具体的疾病,和特定的疾病风险因素,对那些沉湎于自己日常生活杂事的人们而言,我们的研究就注定偏离他们的视野,因为他们所挂念的是自己的工作、孩子、债务、家庭和幸福。”这一段话,她是这样理解的:单纯的局限于一个领域无法自拔,研究成果不会有特别大的突破,学科与学科之间应该要融会贯通。说白了,我们听过或没有听过的学科都是围绕人进行的,如果只是一味的研究就只会是纸上谈兵,包括我们所学习的法律,同样是一个研究人类的科学。
       最后,她简单地分享了一下自己阅读前两章的感悟,一开始看到书名《流行病与文化》的时候,其实是很疑惑的,流行病和文化怎么会被结合到一起了呢?读了前面两章节之后,稍微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类当遇到各种疾病是会做出各种不同的选择,有的差别不大,而有的却大相径庭;同样,文化的差异也会影响到不同人群求医的方式,有的是到医院,有的是去找当地土医生,而有的相信上帝会救他们……了解流行病与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对于研究制定出预防流行病的方法有很大的帮助。结合此次疫情,人们吃野生动物同样可以视作一种文化,只是这样的文化必须予以批判和抵制。一群人患病导致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大灾难,如今这样的状况我们谁都不愿意看到,但是在中国各方的齐心协力之下,迎接我们的春天必会及时到来,中国力量是不可小觑的。
       第二位补充发言人毛煜欢同学首先对各种瘟疫类型及我国历史上发生的几次瘟疫做了补充发言。介绍中国历史上已经发生的一些瘟疫,目的是希望我们保留灾难的记忆,但又不是让我们沉浸在灾难的痛苦之中,而是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走出历史的阴影,从过去的一场场灾难中不断学习不断反省。在以后的生活中做好相关的疾病预防工作。用我们读的这本书里的原话来说就是:我们首先必须学会如何防止疾病,而不是无谓地等待人们患病以后再亡羊补牢。
      接着毛煜欢同学对第二章的一些具体内容作了解读。通过对本章的阅读,流行病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所以刚开始流行病学家和人类学家是没有多大的关联的。后来,流行病学家与人类学家加强了合作与交流,最终推动了人类健康的发展,本文的第三页中,本文描述疾病模式与文化模式之间的关联,探索研究人员如何创造利用学科交叉和交融方法应对当今令人困惑和复杂的健康挑战,通过创建学科间的对话,达到员工和从业专家们能够更好的从事跨学科合作,设计出更为有效的健康干预政策。在文章的第六页虽然笔者在本书中倡导学科之中间的合作,但也强调每个学科的独特和个别的贡献。我觉得这种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注重合作与交流,又注重发挥个性的作用。拿学法学来举例子吧!在学习法学的同时,要去阅读和了解一些关于经济学,历史学,哲学,美学方面的内容。把一些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运用到法学上面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知识。但我们的专业就是法学,除了注重法学知识的学习之外,我们也要有意识的去了解及阅读一些非法学方面的书籍,以此来丰富我们的知识体系。总之,把学科的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毛煜欢同学还向大家推荐了一些影视作品及纪录片,纪录片包括:《流行病—如何预防流感大爆发》、《绝对好奇》、《非典十年祭》; 电影包括:《流感》、《传染病》、《极度恐》、《慌惊变28天》、《釜山行》、《我是传奇》;电视剧包括 :《血疫》、《胜券在握》、《十二只猴子》。
      毛煜欢同学谈了一下自己阅读前两章的感受与启发。第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生命的脆弱。人在疾病面十分渺小。在疫情暴发严重的那几天,每天早上起来打开手机都是什么地方新增人数。感觉特别压抑。第二个感受就是国家力量。灾难也不是不可战胜的,在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后短短几天,国家就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点;一声令下,1000多万的城市一夜封城,最大程度遏制病毒扩散,近万医务工作者逆行前进,驰援武汉,34万平米1000多个床位的火神山传染病医院10天内建成,3万平米的雷神山医院12天完成,,除了与生活必需品相关的企业外,剩下的几乎全部关停止,全国百姓几乎都停下脚步,为了不添乱,自觉待家自行隔离。由此可见无论在任何灾难面前,国家的精神力量和气概,都如同强心剂,可以为散乱的人心注入勇气信念。的最后我想说: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一切都会好起来。
     毛煜欢同学分享了自己读书的一些心得。
1.坚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多大的成就都是从小小的坚持开始,阅读亦是如此。当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没有坚持也是枉然。每天坚持一点点,阅读能力就会慢慢加强。熬过所谓的阵痛期,把阅读当一种习惯。
2.心态。当今社会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科技日新月的同时人心也越来越浮躁。很少有人会沉下心来阅读,而文章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根本不能让读者有很深的感受。此刻的你需要放下内心的浮躁,因为人只有心静了,才能听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的去了解作者的写作初衷,寻找与文章的共鸣。
3.精读与略读相结合。读书时候我们可以先略读一次,也就是一目十行的大致过一遍书里面的内容,大致了解这本书对我们重不重要,以便让我们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我们学习,这样就可以省下更多的时间来阅读更好的书略读之后就是精读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一字一句的去看,最好是边做笔记,画上重点,以便以后的查找。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我们读书也是这样,再次阅读我们会发现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知识点,也会有一些新的体会,有些书里的内容值得反复阅读和推敲。
4.善于查资料和思考。当阅读到自己不理解或不知道的词语和句子,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自己需要的相关知识,这样有利于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也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一味的阅读不去思考也是不行的,阅读的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后勤于思考,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在不断阅读中寻找答案。
5.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阅读方法千千万,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充分了解自己的阅读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这样阅读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两位补充发言同学的内容较为全面,她们个人的阅读经验的分享,提供的书中名词解释,对于跨专业的阅读这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最后彭老师对几位发言人的发言分别进行了点评并作了补充,彭老师提出在疫情特殊时期,线上主持读书会的方式是比较新颖的,以往阅读纸质版的书籍的方式也转化为了阅读电子书,我们应该尽快适应通过此类方式阅读。另外,彭老师建议大家在拿到一本书之后,要先看看目录,看书先看目录能使人对该书的章节内容一目了然,并且可以寻找感兴趣的点,带着兴趣“这一最好的老师”去阅读书籍的话,阅读便不再枯燥。另外,书中的好词佳句是“颜如玉”,一边阅读一边勾画是基础,应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由一本书延伸出的知识则是“黄金屋”,这样才能触类旁通。再就是要不懂就问,向网络求教,向老师求教。彭老师最后还再次强调了读书应勤恳踏实的态度以及读书静心益人的好处,当然,读书也能为自己的未来竞争中培养更多的比较优势。
(供稿 陈林  制图 彭红军)